Wednesday 5 October 2022

 

晚年面對靈魂上的皺紋


步入晚年 力不從心
人到了熟齡,很容易察覺身體在走下坡,以前旅行,喜歡自駕遊,開車幾小時,甚至十小時也可以應付,現在一兩小時就會覺得疲累;以前滿有力氣,可以捱更抵夜,現在睡少一點都不行,身體縱然沒有大病,但很多勞力工作都做不來了。

可是,我們很少察覺除了身體衰退,我們的靈魂也會年老,皺紋不但長在臉上,也會長在心靈上。人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生理心理都會發生變化,漸漸失去以往的衝勁,生活目標變得模糊,失去動力,活著好像等死;對人對事都冷淡,不再熱誠;對新的知識不再渴求,我們不再好學,甚至拒絕成長。

靈魂年老 弊病凸顯
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當我們的靈魂年老的時候,較年輕時更容易生弊病及不完美。」他說得沒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不單失去年輕時的勤奮、上進、熱心和慷慨,而且性格上的弊病也凸顯出來。

朋友告訴我,她的媽媽年輕時性格十分隨和,樂於助人,又慷慨大方,不會和人斤斤計較,可是到了晚年,卻變得小氣和猜疑。九十多歲時,常常卧病在床,住在老人護理中心,基本上已經不能自由行動,不能上街,金錢對於她的作用不大,因為一切的生活所需,都由女兒包辦,但她卻向女兒提出,要把她的老人金拿來放在自己的抽屜裡,最後發現一大筆金錢不知所終,就猜疑是大女兒偷去,因此與經常探望她的大女兒反目成仇,她自己也因喪失金錢而鬱鬱不樂。

心裡皺紋 令人討厭
保羅•史蒂文斯在討論晚年之敗行時,引用了德蒙田的話:「我們沒有除掉敗行,許多時候不過改變方式 ,而且變本加厲 ,除了愚拙、脆弱的驕傲、嘮叨、說無聊話、迷信,並荒謬地渴望財富外(我們根本再用不著),我發覺更有嫉妒以及惡意生出來。年歲在心裡烙下的皺紋比面上更多,年老以後的心靈,鮮有不變得酸澀陳腐。」誠如他所說,年輕時沒有除掉敗行,晚年就敗行叢生。

著名沙漠教父指出,人性中有七種罪的傾向,就是驕傲、嫉妒、憤怒、懶惰、貪婪、饕餮和情慾,是一直存在人性中,一不留神就會引致罪惡。其實七宗罪不單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更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老人不會因為年歲遞增而自動成聖的,容讓壞的品性成長,會使老人變得令人討厭。

對付敗壞 生命成長
罪是有繁衍能力的,六世紀的教宗大貴格利說:「從嫉妒生出仇恨、說壞話、誹謗、幸災樂禍、憎人富貴,從憤怒生出衝突、自我膨脹、侮辱、爭鬧、憤慨以及褻瀆。」原來罪的禍害是如此的大,我們要常常檢視自己的生命,避免墮入晚年敗行所帶來無限的痛苦。

那麼如何消除晚年的敗行呢?保羅•史蒂文斯認為,在人性裡面也有積極的一面,雖然我們面對種種敗行,但每次掙扎都可以磨練我們的性格,也是一個邀請我們成長、培育美德的機會。

看來對付人性中的敗壞,是我們一生的成長任務。


 楊朱麗娟

 

避免自吹自擂的晚年心態

以光榮史為中心

每次見面,她所談的總離不開兩個話題-過去在香港如何輝煌,怎樣從低做起,最後晉升到管理階層,坐上高位;其次就是常把女兒掛在口邊,跨她如何乖巧,長進孝順,使那些有孩子讀書不成又反叛的女士遠離她。她為過去的成就引以自豪,又以現今孝順的女兒為榮!

在一次飯局上,一位老人眉飛色舞地談到,他昔日如何獲取著名大學的獎學金,讓他完成他的博士學位,成為名校的大學教授,描述個中細節巨細無遺,整晚的談話以他的光榮史為中心。

另一次讓我印象極深刻的是,一名畢業生代表在謝師宴中致辭,她沒有感謝學院和老師,卻提到自己在讀書期間懷孕,挺著大肚子堅持完成學業,最後她驕傲地說:「其實學院應該多謝我,我這麼艱難仍然上學做作業......」我從未見過畢業生公開多謝自己的,她忘了學院及師長的付出,她不知道自己是很多人以血以汗栽培教導出來的。

驕傲是眾罪之首

現代社會鼓勵人在自己身上尋找值得自豪的東西,藉以醫治那埋藏心底的自卑感;以自己為榮,建立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期望別人說一句「我為你感到驕傲」,結果,驕傲竟然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名詞。

驕傲真的具有那麼積極的意義嗎?在沙漠教父所列的「七宗致死的罪」中,驕傲不單是其中的一項,更是「七宗罪」的源頭。神學家亞奎那說:「自戀乃萬惡之母。」驕傲是所有罪之首,人類和撒旦的墮落都是因為想做上帝;驕傲在本質上是一種看扁人的慾望,常想證明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優秀。

驕傲會隨著歲月的遞增而減少嗎?第五世紀的修士卡西安說,其他敗行可能隨時日減退,乃至漸漸消失,惟有驕傲,除非我們辛勤對付,常常省察,否則總是攔不住它。

看別人比自己強

人到晚年,很容易為過去的成就而自豪,有機會就向人炫耀,自吹自擂。不少長者倚老賣老,常說自己「食鹽多過別人食米」,看不起其他人,又拒絕學習和接受指引。保羅史蒂文斯說:「聖本篤會院長指南中,命年長的院長要聽年輕成員說話,因為他們有智慧。我們很容易專注自己,一方面因小病小痛而呻吟,另方面吹噓生平成就;有古教會文獻形容老人總是喋喋不休,習慣嘮叨。」

晚年要避免「驕傲」這種敗行,要以謙卑的美德代之。「謙卑」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功課。保羅教導我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並非硬說自己不如人,乃是除去自以為是的心態。「我」不是擁有一切,尚有很多未知的事、未探究的地方還要我們學習的,這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對「新的可能性」開放自己。

謙卑的人是要面對自己缺乏、不足,甚至醜陋,針對自滿自足的心態 (self sufficiency)。一個自滿的人很容易使內心封閉,聽卻不明白,看卻看不見,無論外面有甚麼新事物,完全接收不到。惟有謙卑的學習,才可以保持新鮮,常常更新,切忌把自己變成一座古老石山。



 楊朱麗娟

 

Tuesday 31 May 2022

 

不斷送別的生命列車       

有人上車有人下

生命如列車,人一出生就坐上這列火車,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親友在我們身邊伴隨;前半生有一大堆人,後半生就知交零落。

出生的時候,有父母兄弟姊妹、親人一大堆,好不熱鬧;入學了,又有一大群同學,一起上課、一起玩樂;進了大學,同學沒有中學那樣親密,開始體驗路是一個人在走。畢業後,到不同公司、機構上班,仍然有一班同事,一起做事、一起午餐、一起埋怨工作如何的辛勞,公司制度如何不公平;結婚生子,有伴侶、有兒有女,仍然是一種群居的生活,周圍有不少人。列車一直往前走,有人上車有人下車,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人陪伴。到了最後的幾個站,我們會發現身邊的人愈來愈少,以前圍繞膝下的兒女漸漸羽翼豐滿,紛紛離巢獨立,朋友也因各種原因而遠去。

 

父母一世牽掛子女

到了晚年,開始淺嚐子女遠去之苦。一位住在紐約的朋友告訴我們,他和兒子居住在不同的社區,因為想念兒子,不自覺的常去探問,一次和兒子閒聊,兒子幽了他一默,說:「爸爸,你這個星期已經來了五次!」經兒子這麼一說,他才醒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可能對兒子的生活造成干擾了。另一位朋友於疫情中,千里迢迢的去探望兒子和媳婦,他說因為兩年沒見,心裡掛念得很;由於妻子正忙於應付語文考試,無法與他同行,他就獨自上路,千山萬水的去見兒子。回程時,卻遇上熔斷機制,滯留海外,幾經曲折,才能取道新加坡抵港,在港隔離,卻預訂不到澳門的檢疫酒店,不知何日回家與妻子團聚。相信如果他的兒子知道父親這麼折騰,他會如何感激父親的愛,如何珍惜家人的相聚呢!

子女在父母的心裡,是一世的牽掛。

 

人到晚年朋友漸少

人到晚年除了子女遠離,朋友也越來越少了。

晚清才情洋溢的世家子弟李叔同,年輕時與五位朋友義結金蘭,這個「天涯五友」在時局動蕩中一一散去。在摯友許幻園來告別時,他無限傷痛,寫下「送別」詩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相信在每個人的心中,都迴響著這句「知交半零落」的感慨,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到了晚年,難得的知己,又一個一個的別去了。

 

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的離別,我過去五次移民,每次和親友告別,都肝腸寸斷;但意想不到地體驗了離別不是結束,在人生離別過的人,不知怎的在某時某地又會相逢,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 ,相逢猶如在夢中。」原來闊別的友人終會重聚,縱使今生無法再見,但天家仍可相聚,知交終不會零落。

 

 楊朱麗娟

 

Saturday 7 May 2022

 

父母的玻璃心                                                      
 
被女兒嫌棄了 不回父母身邊

網上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單親的女士千辛萬苦獨力把女兒養大,供書教學,好不容易女兒大學畢業了,也找到很好的工作,她終於有苦盡甘來的幸福感覺;誰知在畢業禮完結那天,跟女兒一起吃飯慶祝時,女兒告訴她要搬出去過獨立生活。對這位母親來說,簡直晴天霹靂,被女兒嫌棄了!

在卡加里時探望一對年老夫婦,二人居住在八千呎的大宅,裡面有暖水泳池、健身室、桑拿浴室、客廳飯廳全是精緻的家具、裝飾擺設都別具心思;花園有流水噴泉,豪華舒適,最令我們驚嘆的是,他們兩個女兒的房間,好有個人品味的設計,極花心思,美侖美奐,只是,兩個房間都空置著,一個女兒在英國、一個在美國。慈父提議在此開一間藥房,讓當藥劑師的女兒主理,這麼體貼的建議竟然遭到拒絕。女兒寧願在外面打工,租房住,也不願意回到父母身邊,更不惜放棄當藥房老闆,寧可放下美麗的房子,也不回來住。

子女越走越遠 父母步步心碎有人分享說,兒子結了婚才通知自己;也有約好週末回家吃飯的,到時才告訴父母要和朋友出去玩耍,無法跟他們晚膳。母親歡歡喜喜地為了這頓飯所花上的時間與心血,盡付流水,和朋友開心耍樂的兒子,可曉得母親的落寞與傷心呢?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在她的書《目送》,寫下了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看著子女越走越遠,做父母的是一步一步的心碎,但這是子女的成長過程,他是越來越獨立去過自己的人生。有人說:「父母的計劃中永遠包含孩子,但孩子的計劃中永遠沒有父母,這就是做父母和孩子最不一樣的地方」。

不同成長階段 不同程度放手

做父母的,眼裡的孩子永遠是那個不懂得照顧自己,是那個拖著母親的手上學的幼稚園生,無論子女到了甚麼年紀,都為他擔憂,為他安排最好的,很難接納子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和照顧,也無法適應自己不再在孩子的生命裡,佔有以前的位置。

倘若不接納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不明白他們的人生目標和計劃,是父母無法理解,也無法參與的,那麼做父母就是一場苦難。其實,在子女不同的成長階段,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放手,正如在他們學習走路的時候,我們放手讓他們跌跌碰碰;他們長大了,更加要放手,讓他們開創自己的人生,就算他們真的跌倒了,也會學識如何站起來,父母只能從旁鼓勵和支持。

 

隨著年紀的增長,為人父母者和時代越來越脫節,也和子女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的心靈變得越來越脆弱,如何照顧好自己的「玻璃心」?不要因覺得被遺棄、被忽視而傷感,至為重要。

 楊朱麗娟

Thursday 14 April 2022

 

        一個人生活的開始                                                        楊朱麗娟

 妻子去世      老父接受兒子好意

作家周大新在他的一篇小說《天黑得很慢》裡,說晚年面對第一個光景是孤獨。人年紀越大身邊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必然的事實;以前中國人一早就為自己的晚年安排——養育下一代到時照顧衰老的自己,所謂「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在農村社會欠缺養老制度下,這的確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時代不同了!今天即便是兒孫滿堂,也不能常常環繞膝下,因工作的問題,子女可能散居在不同的城市,只有在放假或大節日時才前來探望。平日在家中都是夫婦倆相依為命,過著互相支持的日子,可是一旦另一方去世,留下的老人就要被逼獨自生活了。

       朋友的父母是恩愛夫妻,每年都會來溫哥華探望兒子,與兒孫共聚,去年母親因病去世。對老父來說,失去陪伴一生的妻子,有說不盡的傷痛;以前妻子承擔家庭百份之八十的責任,現在她不在,他就要承擔百份百的家事。年過八十的他,差點連自己都照顧不來,又怎能獨力處理家中大小事務?孝順的兒子提議父親,搬來溫哥華和他同住,寂寞的父親飽嘗喪妻之痛,想著大家能生活在一起,又可陪伴兩個上中學的孫兒,便欣然接受了兒子的好意。

返港獨居        在熟悉環境生活

跟兒女同住,意味著要作別故土,搬離滿載情感的老家,移居去老遠的其他城市。周邊的環境驟然改變,對老年人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挑戰。溫哥華是華人聚居的地方,無論吃的用的都非常方便,朋友夫婦對父親也十分孝順,週末總帶他逛華人超市和飲茶;可是來到溫哥華,失去了以前的生活,不能隨意往外走,整天呆在家中,等候兒媳、孫子放工放學回來,自覺好像失去了一雙腳,出入要靠兒子開車接載。況且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香港,也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加上兩代的生活習慣不同,中西文化各異,身為父親的只是新家庭的客人,沒有話事權;老父左思右想,還是返回香港好,雖然是獨居,但住在熟悉的環境,可以掌管自己的生活。

 面對孤獨       讓它成為自己資源

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在她的書《一個人的老後》指出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她一針見血地道出人生的終極結局。很多人害怕晚年孤獨寂寞,選擇與兒孫共住,其實兒孫也有自己的生活,怎能一天到晚陪伴身邊?同一屋簷下,各人都是獨自生活。

人生到最後都要回歸自我,無論與子女一起也好,獨居也好,都要積極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好好地照顧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孤寂是無可避免的,與其讓孤獨蠶食自己的生命,不如好好地面對孤獨,讓孤獨成為自己的資源,在寂靜中最好去認識自己,反思人生,尋覓生命的意義;可作廣泛的閱讀,也可以觀賞大自然,更可從事研究創作,不少作家和畫家都是在寂靜中,完成他們舉世聞名的作品的。

 

 

Saturday 5 March 2022

 

      旅程結束的準備                                                         楊朱麗娟

珍藏任取遺愛人間

      在《結束的開始》一文中,我談及去世軍人終其一生,從世界各地搜羅的珍藏品,兒子無法處理,最終擺在庭院中任人拿取;我慨嘆這麼珍貴的收藏,卻落得如此下場,想不到這個故事在網上引起熱切的討論。

     遠在澳洲的朋友回應說:「我對軍人的珍藏有另一種體會,覺得兒子做得很好,為父親遺愛人間。一生的心血對這位老兵來說意義非凡,去世後又可以將珍藏品流散世界各地,讓『識貨』之人撿拾收藏。」朋友胸懷豁達、思想正面,他所說的不無道理。可是,我擔心這些寶貝會否都落入「識貨」之人手中,還是最後被當作垃圾丟掉呢!卡加里的朋友也說,就算有真正稀罕值錢的物件,也要後人「識貨」才可以。他分享「執到寶」的經驗:「曾在二手店以4元買得一套大匙羹,後來發現那可能是歐洲 Tudor 1600年代的古董,價值不菲。」

別成為後人的重擔

 人總會有些「收藏」的嗜好。我曾喜歡集郵,郵政局發行的新郵票和首日封等,一定第一時間購買。朋友知道我和兒子喜歡集郵,常常送來不少各種各類的郵票,全都是非常具有創意和歷史文物的精品,不知不覺竟裝滿了兩個大盒子;十多年來它們皆是名符其實的「收藏」,甚少拿來觀賞。面對「今天不知明天事」的晚年,假若蒙主寵召,提早返回天家,這些精美郵票的下場又會如何?怎樣才遇到「識貨之人」珍惜它們?其實不單是郵票,就是衣服、家居擺設,雖然不是刻意收藏,也儲了一大推,如果不及早處理好,留下來可能就成為後人的重擔和包袱。

       網上也看到一些類似的故事——有人以低廉的價錢,買入已故老人的房子;沒想到看似貧窮的伯伯,竟收藏了一袋金子、一袋鑽石、一袋珠寶,新業主因而成了大富翁。想來伯伯的兒子知道這事後,會是多麼的後悔,為何沒好好整理父親的遺物呢?

 

旅程終結卸下行李


    日本作家曾野綾子在70多歲時寫了《晚年美學》一書,記載母親在離世之前,給她作了最後的人生示範——母親把所有的衣服都送人,只留一件和服及兩件毛衣,以及一雙夾腳拖鞋。

     往後,他們著手執拾她的遺物,只花上半天時間就整理完畢,所留下來的都只是棄之不惜的舊東西。她說:「這是母親體貼子女之舉。有朋友為了清理婆婆多達個袋子的遺物,足足花了半年的時間。 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踪,是死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

如果人生是一趟旅程,那麼人人都會來到旅程的終結,此刻也就是卸下行李包袱的時候。有人說,人到晚年要懂得去繁從簡、懂得取捨,才可以活出體面,擁有更高的生活質素。曾野綾子的母親懂得卸下行李,清簡過活,不為後輩增添煩惱,實在是有高度的智慧,斷捨離不容易,卻是必須學會的功課。

Monday 7 February 2022

         化裝的祝福     楊朱麗娟                           


                                                        

晚年現實 無可逃避  

作家周大新的一篇小說《天黑得很慢》,羅列了晚年一定遇上的光景,要人作好心理準備,以免慌張。

   晚年面對第一個光景是孤獨,因為陪伴身邊的人越來越少,必須學會獨自生活,面對孤獨;第二是光環不再,無論以前如何風光,老了就會變成普通的老人,要學習安於路人甲的角色;第三是面對各種疾病襲擊的凶險,要學識與疾病共存,不要奢望可以無病無痛,要保良好的心態,視疾病為友;第四是準備回到床上,重返幼年狀態,接受別人的照顧,學習感恩。最後是保持警覺,免墮入騙局,不讓別人有機可乘,把我們的養老錢掏空。

周大新把晚年面對的問題老老實實地展示出來,這些是我們不想面對,但卻是無可逃避的現實。當身邊的人一一告別時,一個人的晚年是如何度過的呢?我仍要好好的思索一下。昨晚有朋友請我們吃飯,當中得知她是一個商界女強人曾經叱吒風雲,退休後生活歸於平淡,突然跌入人生谷底,患上嚴重抑鬱病,低沉中抓住她所信的神,重返教會,投入侍奉,不再以世上得失衡量自己的價值,繼以走出陰霾。

 

胰臟囊腫  惶恐不安

  病痛不單是晚年獨有的問題,其實人生每個階段都會遇上惡疾,只是在年紀大的時候,這方面的經歷也較多。

前些時,我也經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遇上胰臟囊腫的驚嚇,深深體會人面對死亡的惶恐與不安;常說基督徒不怕死,其實不然,基督徒也是人,遇上不明朗的前景也會恐懼,只是在驚濤駭浪中,可以經歷神的真實與同在。

今年年初,左手肩膀無端地痛起來,有如被刀砍、被電擊的痛,手無法舉起來,整個背部、手部酸酸痛痛,24小時被痛抓住,苦不堪言。求助物理治療師,他按一下我的腹部後,說有地方腫起,該是由腹部引致手臂神經痛,他的理論很是奇怪,我告之家庭醫生。她轉介我去照CT SCAN5月時作造影檢查腹部,發現胰臟內有囊腫,我也不以為然。

主是磐石  容我藏躱

3月後再照,發現囊腫長大了,且有變異,又長多一個和很多淋巴點點,因而要探討做手術的可能性。胰臟連接人體內很多重要的器官和功能,做手術會影響其他器官,創傷性甚大;假如患上的是胰臟癌,復元的機會很渺茫。還未證實囊腫是否惡性,已經讓我感到惶恐不安。

  我預約了溫哥華的化驗所,自費去照MRI,要詳細看清情況才作決定,原本定了98日照的,誰知收到來電說MRI 的機壞了,要再排期。兒子特意由卡加里飛來,原是陪我去做這檢查的,想不到要順利完成一件事也不容易!

在慌張中,腦海中響起一首詩歌:

「主是磐石,容我藏躱;暴風雨中之避難所,災禍來臨我得穩妥;日間遮蔭,夜間保護;無事可驚無敵可怖;驚濤駭浪雖環繞我,我永不離這安穩所,神聖磐石容我藏身,時刻扶助永遠親近,暴雨中之避難所。」這首青年時唱的詩歌早已遺忘了,現在竟然出現,是上帝給我的安慰!

上帝也給了我《聖經詩篇》9422節:「但耶和華向來作了我的高臺,我的神作了我投靠的磐石。」

信心考驗  關愛豐滿

 後來終於照了磁力共振,得悉囊腫是良性,未來10年會有機會變癌症,暫時不用處理。有點虛驚一場的感覺,但卻充分體驗人在面臨凶險疾病時的驚惶失措,在那未可知的將來威脅下顯出的無助與軟弱,可是卻在諸多的不安中,經歷了上帝及時和適切的安慰,再次證明我們所信的神是如此真實!

   這是一個信心的考驗,也是家庭關係的考驗,兒子特別請假從卡加里飛來陪伴,又主動替我支付MRI 的費用。很驚訝地發現兒子長大了,懂得關心父母!丈夫百般的照顧,他比我更緊張、更憂慮。姐姐、朋友和弟兄姊妹的關愛也是豐豐滿滿,令我十分感動。

      這確實是個化裝的祝福!

 

 

 

 

Sunday 16 January 2022

 

結束的開始


訃聞不斷

進入熟齡後,死亡再不是遙遠的事,而是和它越來越近,彷佛聽到它的步伐了。

十一月切的一個清晨,收到溫哥華朋友安息主懷的消息,很難過!

他兩個月前染上新冠肺炎,在醫院深切治療部靠著呼吸機活命,與病魔博鬥,盼望肺部功能得到修復,重新履行呼吸責任,我們好想再聽到他風趣幽默的説話,再見他為神學教育付出努力,但復修無望,他被天父接返天家!痛失良友!

最後一次是在滬江飯店相聚,此後一別,沒能再見!

三個月前自少一起長大的弟兄,面上常常帶着笑容去踢波的,有一天因為腹部痛楚入院檢查,卻被確診患了膽管癌,前後只不過數天,就打完人生的仗,走完當路的路。

一位患有癌症的姊妹,多年來一直吃鏢靶藥對抗癌症,前天晚上叫工人姐姐去休息,自己用按摩機按摩,安然入睡,不再起來!

與中學同學閒聊,談起一位移居外地的同學,原來她已於幾年前去世,前幾天又收到一位舊同事安息主懷的消息。

中學時代的小師妹告訴我她患了肝膽管末期癌症,已經擴散!

在癌症猖獗的世代,新冠肺炎又經常出其不意的襲擊人,置人於死地,令人防不勝防。

現今所面對的是朋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就好像一幅粉彩畫,其上的人一個一個被刷走一樣!每一個朋友的離去,都會把我們的一部份帶走,想到以後不能再見面,就會無限傷感,幸好天家還可再見。

死亡的啟示

神學家巴刻說:「基督教視預備死亡為學習生存活的第一步」

 

原來死亡的到來,是不會預早通知又不要取得我們同意,說來就來,叫人來個措手不及。

一下子發現這麼多身邊的朋友走完他們的人生旅程,慶球牧師提醒自己趕緊要把手頭上的書寫好,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被終結!死亡來得如此突然,為免人生有遺憾,那麼想見的人盡快去見,未了的心願趕快償還、破裂的關係盡量修補、感激的話鼓起勇氣去說,要愛的家人不惜一切的去愛!

 死亡給我們認識生命的真相,預備好死亡,就懂得如何生活。

 在網上看到這個故事。北美的社區裡流行庭院銷售,把家裡多餘的物品放在院子裡半賣半送的給有興趣的人,一天,一位中年男士經過一家庭院,看見這家人的銷售物品規模很大,所擺設的全是精美的家具、精美的畫、瓷器、珍藏的書籍,琳瑯滿目,非常壯觀,於是前去參觀,順道和主人家聊起天來,主人家說這些都是父親家裡的珍品,父親是軍人,參加過世界第二次大戰,是一位退伍的海軍將領,於一個月前去世,留下了來滿屋的物品,他們無法處理,只好擺設出來,任人拿取,不收分文。如果這位老兵知道自己畢生收藏的精品落得如此下場,他還會挖盡心思的去搜尋、花費無數金錢去購買嗎?原來這世上所有的財富珍寶都不是我們的,我們只是看一看,玩一玩而矣,那麼為甚麼要拼命的去獲取和收集呢?

 

誠如傳道書所說:「人怎樣從母腹空空而難,也必照樣空空而去;勞碌一生,甚麼也不能帶走。」

 

 

 

 

 

 踏上靈程之旅 (5) 從事大眾傳播 文字服侍 寫作是我少年時的夢,它甚具創意,需要細心觀察人生百態,常常檢 視內在生命,也要和心靈對話,是一條常要獨處,又要忍受孤獨的路 。 其實每個人在生命某時某刻中會嘆喟,會感慨,有著詩人的情懷,可 是,卻不能把洋溢胸中的詩句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