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 December 2019

不讓懼怕阻擋前路  ()         
從恐懼的捆綁中釋放

破解恐懼 疑團

人的內心總是充滿很多莫名奇妙的恐懼,生活在城市的我們 沒有機會遇見 獅子老虎 等的猛獸, 卻懼怕老鼠蟑螂、壁虎等小動物,其實我們的體積比牠們大,有甚麼好懼怕的?但我們一旦遇見,總會嚇得大叫,驚慌不已。這些沒理由的懼怕很多時候是受了大人的不正確的教導或錯誤思想所影響。

我自少很怕壁虎,有時壁虎進入了房間,我就怕得連房間也不敢進入,怕得這麼厲害是因為媽媽說過爬上牆上的壁虎會掉尾巴,尾巴會走進我們的耳朵裡,對這小爬蟲的懼怕就是這樣形成的。

我的怕黑是來自迷信鬼神的家庭。自少生長於一個很迷信的家庭,他們喜歡收聽晚上十時的電台節目「夜半奇談」,除了聽了很多寃魂不息的故事外;家人也常常談到家裡很多靈異的怪事。我們住在一間很大的唐樓,有很多地方是太陽照不進去的,家人常常說在這些地方見到甚麼甚麼的,說我小時候常常見到在大海失蹤的叔叔,又會見到已經離世的爸爸,幼小的我,脆弱的心靈也就這樣受傷了。

踏出消除恐懼的第一步

膽小怕黑一直是我的弱點,上次提及孩子長大,要離家遠洋讀書,我才下定決心要面對恐懼,處理膽小怕黑的弱點。在無數個獨自渡過黑夜的晚上,有時可以勝過,經歷了上帝的同在,有時心靈卻脆弱,要求姐姐來陪我面對漆黑的晚上。

2012年再度移民至卡加里,展開人生新的侍奉,有機會主講教會婦女退修會,想不到怕黑的我要面對更厲害的挑戰。第一年的退修會是班芙國家公園附近 的一間旅館, 我被安排入住尊貴客房,房間中間有特大的床,有小客廳,還有一個按摩池,洗漱間和浴室。窗外樹影婆娑,荒野寂靜,恪大的尊貴客房挑戰著我膽小怯弱的心。小時候所聽過的鬼怪故事,此刻來騷擾我的心靈,我還自己嚇自己,想象有人從按摩池中起來,我第一個衝動就是調換房間,要不然就是找一位姊妹來陪伴,可是想到大會已經作了妥善的安排,不可隨意調動,況且我是大會的講員,這麼的情況也不能克服,怎能傳講信息叫人依靠主呢?在沒有出路,沒有其他選擇下,只好懇切的禱告,緊緊抓緊主的應許,很奇怪,禱告完後,一睡到天明,幾天的退修會就這樣完成了。

想不到日後的挑戰一次比一次強勁,我可以獨自坐飛機去別的城市去講退修會,隨著丈夫外出日漸增多,我獨自生活的日子也越來越多,假若我當初不堅決面對自我的弱點,也就無法發展自己的潛能了。

消除恐懼的第二步

在面對恐懼的時候,並不要求自己立刻剛強壯膽,我明白那幼小脆弱的心靈是日積月累的受到傷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復原,是一步一步的去消除。除了分析恐懼的原因,找到恐懼的源頭,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對於黑暗的恐懼,其實是懼怕靈界,產生不安全的感覺。在爭脫恐懼 捆綁的過程中投靠創天造地的主是很重要的,宇宙萬物都在祂掌管之下,祂時刻保守看顧,也就不懼怕甚麼來傷害了。
這一首兒歌,是在我克服懼怕的過程上給我不少幫助的。

當你懼怕高如山,阻擋你的去路。耐性等候耶和華,誠心向主呼求。展開翅膀如大鷹,飛,飛,飛,飛,向上飛。高飛,哈利路亞,高飛,眼看大山變小丘。


Friday 8 November 2019


踏出第一步 面對懼怕


我膽小怕黑 仍然信靠




不讓懼怕阻擋前路(一) 

恐懼森林忘憂谷


獨在黑夜中 挑戰膽量
在香港當老師的時候,曾舉辦過很多學生活動,讓他們在學業以外,學習面對一些成長障礙,其中一樣就是恐懼的處理。
那一年,辦了一個名為「恐懼森林」的生活營,參加的學生很多,皆因他們都喜歡刺激。在我們的安排下,他們要獨自在黑夜中,從這山頭走到另一山頭;這些平日生活在燈火通明的市區的學生,一旦走在荒山野嶺、黑漆漆的山路上,自然十分恐懼。其實,沿途上每一個角落,都有老師站崗照應,只是他們看不到而已。最害怕的應該是我,因我被派駐終點,等候學生回來;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山頂,漆黑一片,只有天上的星星送來微微的光,等待的那一刻,好像無盡期似的,我比學生更害怕。
其實我是十分膽小的,舉辦這些夜行活動非我所願。如果要我在晚上獨自上山或進入樹林,我是辦不到的,但學生對這些挑戰膽量的活動,竟是樂此不疲。然而,他們面對現實中害怕的事時,往往就是逃避。
恐懼是與生俱來的,但這有保護的作用。因為恐懼,我們不敢亂過馬路;因為恐懼,我們避開所有危害生命的東西。不過,恐懼也會阻擋我們的前路,膽怯使我們不敢嘗試新事物,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小時候,家人很喜歡收聽在晚上十時播出的電台節目《夜半奇談》,又常愛講「鬼」故事,他們並不知道,年紀小小的我把這些故事聽進去以後,弱小的心靈承受不了,甚至被嚇破膽,失去安全感,總覺得黑暗中有些勢力會來傷害我,變得很怕黑,不敢獨自睡覺,也不敢一個人獨留在家,一定要人陪伴在我身邊。這些恐懼並沒有因為信了耶穌而消失,長大後讀了神學,嫁了傳道人,又當了師母,仍然膽小怕黑。我最怕聽見別人說,他原本如何怕黑,信主後就不怕了。怎麼我的信仰歷程不是這樣的呢?為甚麼已經有天上的神看顧,我仍然那麼怕黑?我問自己,你的信心是基於信了神就不怕黑嗎?若然如此,我的信心豈不是要瓦解嗎?我發現每次怕黑的時候,都會經歷祂賜下的平安和同在,因此雖然怕黑,仍然信靠。
到孩子長大了,要去外國留學,丈夫也常常出門,我決定要好好地面對這個問題,不然就常會被它轄制捆縛;於是決定辭退菲傭,獨個兒生活,訓練自己的膽子。
在菲傭離開後的第一天,我放學回家,房子空蕩蕩,疑心生暗鬼,漫漫長夜,如何渡過?我禱告又禱告,用各樣方法去壯膽,終於可以入睡了。誰知卻發了一個惡夢......睡夢中上了一輛陰暗的巴士,司機轉過頭來看我,他的長相很猙獰,我懼怕不已;就在這時候,突然有一首歌響起:「這是天父世界,我心滿有安寧」。整輛巴士立時明亮起來,原來在天父的保護下,黑暗勢力是不能傷害我的,懼怕減退些,安全感增強一點。
聖經常常提到「不要怕,只要信。」為的就是告訴我們,祂從不離開我們,有祂的同在,毋須恐懼,只要信靠,心中就有平安。
 楊朱麗娟

Wednesday 2 October 2019

不作小孩子、做大人

「自以為是」的思考


誰對誰不對、誰是誰非,我們通常都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周圍的事物,永遠都是「我是對的,對方不對。」假如自己真的錯了,也是迫不得已的、是有苦衷的、是可原諒的,我傷害人是因他先傷害我。

這個社會有好人、壞人、惡人、善人。這個是善良的、那個是邪惡的;這個是正直的、那個是奸猾的。善人永遠良善,惡人永遠邪惡,善人做甚麼都是善的,惡人做甚麼都是惡的,是非黑白分明,壁壘對峙,楚河漢界,不能逾越,立場鮮明。我們很容易把人歸類,加以標籤,劃清界線,跟對頭人老死不相往來,我們是忠的,他們是奸的,因此道不同,不相為謀。

讓時間給我們答案


多年前,我到洋人公司當秘書,負責打字、管賬。上司交下來的事,我都安排時間逐一完成;誰知上司是個多疑挑剔又控制欲強的人,交貨限期未到,他就打電話來問我完成了某項工作沒有,不勝其煩,後又因放假問題諸多留難,最後我決定離開只工作了一年的公司。多年來耿耿於懷,以為自己不幸遇到一名難相處的上司;經過歲月的洗禮,閱歷增長,不再單一的從員工角度看事情,也從多角度去思考,才明白雇主的立場,自己並非全無不是之處。

作家農婦在文章中,說自己在唸大學的時候,很痛恨一位海外回來的老師,他對學生的要求極高,管教非常嚴厲,常責罰學生,同學們也想盡辦法對抗老師。農婦長大後,從一些前輩口中得知,老師本來在美國過著美好的生活,卻因看見中國的苦難,毅然放下一切,到中國來投身教育,希望造就栽培中國的下一代,為中國建設美好的將來。這位又嚴又惡的老師,原來充滿教學熱誠,寧願犧牲學生的「愛」,也要嚴格教導,誰知他的苦心卻換來學生的反叛對抗,最後鬱鬱而終。當農婦知道這一切,就悔恨當時和同學任意與老師為敵,不受管教,錯過了良師的教導。那一天,充滿內疚的她走到老師墳前,懺悔不已。

我們好像農婦年輕時一樣,常以為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對方是謬誤的;又以為自己擁有事件的真相,對方是偏見;以為自己是受害人,對方是加害者;以為自己是光明之子, 對方是黑暗的......這些「以為」把我們推向偏激,受苦的是自己,甚至會令自己終身抱憾。有的人年歲漸長,才看到對方的「是」,自己的「非」。

擺脫自我中心長大


很多時,我們不明白對方為何如此,為何事情要這樣發展。許多的不明白,是因為年紀、學識、經驗有限,當日後累積了一定的人生經驗,才會明白。讓我們處事常謙虛忍讓,對人寬容忍耐,讓時間去說明一切。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認為,人要長大,作大人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擺脫自我為中心,從多角度去理解身邊的人和事。

《聖經》的保羅勸勉我們要長大:「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Friday 2 August 2019



保守你的心 (2) 管理好心靈的一匹野馬                                                                                                             忘憂谷

任意妄為 不受管束


好多年前,香港有一則電視廣告--「想做就去做」。人人都喜歡隨心所欲,順著自己喜歡的去行。心靈像一匹野馬,喜歡任意妄為,傾向不受管束,不喜歡規矩,總有一些反叛、一些放縱、任性。人性裡面總有些事情,明知是不對的,也會繼續去做;或明知要去做的,卻任性地拒絕;或有些東西,明知對身體不好,甚至有害的,仍然去吃。
現代的心理學,常常為了我們任性的行為作解脫,經常歸咎於原生家庭、童年陰影,或是生理的問題,或是荷爾蒙分泌等,以致人們不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使一切不正常的行為合理化、正常化。

我的兒子在青少年階段非常反叛,我說東他就去西,說南他選擇北,說是他就反對,說不行他就去行,總之要對著幹。有一次,他來跟我說:「媽媽,我知道你是對的,但我現在是反叛期,是會反叛你的,遲些就不會反叛你了。」我跟他說:「兒啊,我知道駡你是不對的,但我現在是更年期,是會鬧你的,我遲些就不會駡你了。」他應用了心理學,要求我容忍他的反叛,解釋他的不恰當行為,是在成長階段中必經的反叛期,所以他反叛是合理的、是正常的。

攻克己身 叫身服我

現代心理學在安慰我們的良心,去除我們的內疚感--傷害人是由於年少時曾被傷害,貪錢是因為少年時太貧窮。我們這樣這樣,是因為兒時有那樣那樣的缺乏;我之所以變為這樣,是因為這個那個原因,因此今天做出這樣的行為,是自然的、是無奈的,甚至是無可厚非的,於是我們就輕易的原諒了自己對他人的一切傷害!

這個任性的行為,植根於人性的敗壞,我們不喜歡受約束、不喜歡管教、喜歡無拘無束任性而為,不理後果、不管一切、想做就去做、做了才算。這些任性會帶來嚴重的傷害,傷害別人、傷害家庭、傷害社會、傷害自己!《聖經》中的使徒保羅,很知道他的生命有一個方向,就是要得到不能朽壞的冠冕,所以每做一件事都朝這方面前進;但是他發現,內心有一個「喜歡任意而行」的傾向,所以要管束自己的心,他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他這樣做並不是禁欲主義,故意要虐待自己,而是操練自己,把內心那匹野馬馴服,好好向著標杆直跑。

操練敬虔 得到應許

跟大多數人一樣,我放學回家,也會看看電視劇集,遇到喜歡看的,總會心掛掛,每晚一定坐在電視機前,被電視劇佔據了整個心靈,直至失控。有一晚,坐在電視機旁收看大結局,那是全城等待的一刻,我卻覺得要操練自己,作自己的主人,不作電視的奴隸,於是走到電視機前,把電視關掉。其實繼續收看,隨心所欲是最舒服的,我選擇了管束自己的心靈,叫身服我,乃是不叫我的人生隨著意欲走,克服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把那匹野馬控制下來,也許這就是保羅所說,操練敬虔,凡事都有好處,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


Wednesday 3 July 2019

保守你的心

保守你的心

送出一個心一本書

2011年11月5日,是我在中學任教的最後一天!那天之後,我要遷往遙遠的卡加里。那天倒數零:是最後一日。在毫無預備下,校長請我對全校師生說幾句話。站上臺,在短短幾秒鐘,我看到一個個幼嫩的面孔,他們好像一張張的白紙,染之青則青、黃則黃。這些年輕的學生正向著自己的人生出發,我在最後的一次說話中,給他們講些甚麼,使他們終身受用呢?最後決定給學生們送出「一個心」、「一本書」。
一個心:你要保守你的心,不要被金錢名利、性慾惡毒污染。「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章23節)
一本書:送一本「生命之書」給神,好的生命是「利他」的生命、是充實的、是美麗的,呈獻給神,因祂是創天造地的主,生命由祂而來,最後歸於祂;衪是救贖的主,是我們的生命,因祂的名,我們得以活著;祂是審判的主,是我們所做一切良善美德的最終裁決者,祂公正嚴明,不會屈枉正直。幾年後,有學生給我一封信,說她就是因為這番話去了教會,做了基督徒,現在生活得很好,很有人生的方向,積極的生活,沒有沾染青年人容易有的壞習慣,遠離煙酒、毒品等。

美麗心靈顯形於外

「保守你的心」,不單是年輕人要注意的事,成年人、老年人也需要注意。心是感情、意念、思想的所在,心是帶動著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人生的。
有怎樣的心態,就有怎樣的生活。想要有光明美麗的人生,首先就需要一個美麗光明的心。我們的心思意念不單影響我們的人生,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外貌。
有人說,四十歲以後,我們就要為自己的樣貌負責任,這話是真的。如果內心充滿良善、仁慈、正直、不記仇,不懷怨、不惡毒、不邪淫,面孔就會慈祥、溫柔、和藹可親。可見內裡的美麗會從外表流露出來,這麼美麗的面孔,其他人怎會不樂於親近?

善惡內心不同人生

人內心良善的人,看其他人也是良善的;內心是惡的,看其他人也是惡的,而人生的際遇,也在善惡之間。《聖經》記載一個掘地藏金的惡僕故事。主人要遠行,交給他一千銀子去發展,他覺得主人給他銀子是故意刁難他,給他一些難以勝任的事,然後找個藉口去開除他;因此,他沒有把銀子拿去做生意或投資,卻把金錢埋在地裡,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主人回來就原銀奉還。另外兩個管家,卻覺得主人賞識他們,給他們銀子去發展才能,因此他們好好地去做生意,不怕虧本,冒著風險把主人給他們的錢賺了一倍。
這惡僕不但沒有付出代價努力工作,還埋怨主人說︰「......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馬太福音25章24至25節)。其實,他也是懶惰的,正如主人說,他既然那麼怕主人,就該把金錢放在銀行去賺取利息,但他連這麼簡單的事也不去做,只會埋怨,他嚐不到收成之樂,最後被主人責備又惡又懶,白白浪費了造就自己的機會,浪費了主人培育他的心意。
常常懷著戒心,認為身邊的人都是不懷好意,常以負面看四周的人和事的人,怎會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呢?
 楊朱麗娟

Saturday 1 June 2019


停一停、想一想           

                                                               楊朱麗娟六月忘憂谷

不勞而獲 微乎其微


有一名伐木工人花了很多時間,辛苦地在鋸一棵樹,但進展卻十分緩慢,他已經筋疲力竭了,但仍然努力地鋸;好心的旁人看到他的鋸子很鈍,於是建議他暫停幾分鐘,把鋸子磨利一點才繼續。伐木工人回答:「我沒空,鋸樹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磨鋸子?」其實事情很易解決,只要停一停、想一想,「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檢視一下工具,就可以事半功倍。英文有一句話說"Being mentally lazy"(頭腦懶惰)。懶得動腦筋,是我們常有的問題;很多人不單懶得體力勞動,更是懶得思考,叫他動動腦袋,難之又難。

平日生活很忙,每天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要處理,工作壓力很大,人際關係張力很多,內心被各樣煩惱、焦慮,甚至憤怒,悲傷充塞,這時真的要停下來,想一想。看見別人事業一帆風順、家裡琴瑟和諧、子女孝順,又羨慕、又妒忌,於是埋怨上天厚此薄彼,又感嘆時不與我;其實只要動一動腦筋,就可以知道人生不勞而獲的機會,實在微乎其微,別人是如何地努力,付出何等重的代價去裝備自己、去經營婚姻,花多少心血愛護和栽培子女,我們是看不見的。

正如我們只看見天鵝在湖上悠閒自在地享受湖光山色,但牠雙腳卻在努力划水一樣。話得說回來,很多時候努力未必有回報,努力和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但懂得自省是人生必須學習的功課。

增進知識 學習機會

在香港教書的時候,我遇上了課改和教改,除了繼續教會考、高考班外,還要上課學習中學文憑試本科的新課程,更要學習從未學過的通識科,在重重壓力下,我去思想,這麼多課程要上,當然時間花了,但其實也是我進修學習的好機會,增進知識是好事。想一想,我欣然上課。將時間花在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到待人處事四個層面上提升,生活自然充實開心。

無論做甚麼都要問為何要做?購物的時候要問為何要買,買了回去,真有用嗎?這件衣服我真的會穿嗎?這句話說出來可以建立關係嗎?可以造就人嗎?還是說出來也於事無補,反而產生不良效果?

以為美事 留心去作

人生際遇中,其實有許多反思的機會。一班朋友出外,沒有邀請自己,好容易泱泱不樂,覺得被遺棄而自卑,只要安靜下來,反思一下,就可明白人與人之間有不同的組合,可能朋友覺得另一個組合才適合你。看見朋友對你另一朋友送來大禮,站在旁邊的你,可能產生酸溜溜的感覺;想一想,可能你那位朋友對人付出了很多,現在得了回報而已。公司職位的安排,選了另一位同事上位,你落選了,有些苦澀,但回心想一想,這個職位可能他比你更適合,公司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崗位,未必是自己比別人差,那麼就在自己的職位上繼續努力吧!

在人生每一個階段,其實都要問自己,到底我要甚麼?我想過一個怎樣的人生?我的人生有甚麼使命沒有?在人生這個階段,我有否甚麼成長任務?有甚麼責任要盡?有甚麼在這個階段才擁有的?怎樣享受這個時候上天給我的禮物?人生就是這樣,做好這個階段的生活,才能有下一個美好的人生階段,就是晚年也有晚年的學習、也有晚年的體會和思想。
《聖經》說:「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這個「留心」就是停一停,想一想的意思了。
 


Tuesday 2 April 2019

莫讓手機改變生活


莫讓手機改變生活

2015年,活在IT時代的兒子,因為經常無法聯絡我們這兩個活在石器時代似的「老古董」,感到非常沮喪;為了方便可以隨時找到我們、為了帶領我們進入IT時代,於是他買了兩部iphone手機送給我們。從此,我倆的世界改變了,手機帶來很多方便,使我們很輕易地接收到從四方八面而來的資訊,現在也不需要打昂貴的長途電話聯絡遠方的朋友,就算十幾年沒見的友人也可以在社交網站找到他們,知道他們的近況,他們去甚麼地方旅行,在吃甚麼都可以瞭如指掌。不知不覺間我也陷入了手機的網絡世界,變得異常忙碌,以前在臨睡前安靜、默想、讀經、禱告的時間減少了,獨處的時間也犧牲了,寫日記的習慣已變成寫週記......手機是一個網羅,我也中伏了。警號響起了!我害怕如果這樣一直下去,自己會變成一個透明的軀殼,腦袋空空、沉浸於感官娛樂。


娛樂至死帶來災害


美國作家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指出,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被資訊掩埋的我們,傾向接受簡化的、有趣的資訊,於是所有要向公眾說的話,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一切都以娛樂方式呈現,人們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娛樂至死。
我發現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貼子,影像、照片、圖片較輕易獲得很多個「讚」,而分享文字就很少人閱讀。如今,很多人只滿足於觀感娛樂,長久不進行深度閱讀,也就越來越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娛樂至死的心態會扼殺自己的成長空間,也沒有磨練自己、發展自己,只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最終使自己變得荒廢,多可怕的結果啊!

和自己好好的相處

除了和神的關係之外,人生最重要的關係建立,首要是和自己建立良好的關係。第一步是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了解,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努力發展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可惜,我們通常都是不大認識自己,沒有和自己好好地相處,也沒有照顧和培育自己。有人小看自己、討厭自己,又有人自我膨脹、自高自大、自戀和自我。其實,自卑和自傲的人都是不曉得和自己相處的,不能和自己相處的人,也不懂得和人相處;不認識自己的人,也不懂得如何過一個充實滿足的生活。

認識自己需要反省


年少的時候,常常因為媽媽偏愛姐姐而不開心,內心充滿埋怨,對姐姐又羨慕又妒忌,很不快樂。有一次,我作了一些自我檢討,問自己如果你是媽媽,你會較喜愛哪一個女兒呢?我很自然地回答,當然喜歡姐姐,那麼姐姐有甚麼長處是你可以學習的,你有甚麼優點是姐姐沒有的?如此去理解媽媽的感受後,就放下了對她的怨憤,當中反省了自己的獨特之處,也從嫉妒競爭的心態中釋放。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是和自己建立良好關係的開始。

楊朱麗娟

Thursday 28 March 2019

你們是世上的光


你們是世上的光                                                 楊朱麗娟  2019329


光照在黑暗裏 是不能隱藏的,就好像城造山上 是不能隱藏的。

光的本質是 照亮黑暗, 沒有人把点了光的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亮一家人。          

我們這些跟隨了光的人是 出了黑暗,入了光明,主也成為我們內心的光, 照明我們裏面的黑暗。他也使我們成為世上的光。

我們是光明之子,有 主的真理, 行走在光明中,不作那些愚昧可恥的事, 有神的性情,叫人看見神的真理,彰显世人愚昧的行為。只是我们把這光 掩蓋了,是因為我們容讓罪進入我們裏面,容讓 人性的自私、情慾、惡念把心內的光熄滅。

 耶穌說:你的光當照在人前, 意思就是要被主掌管生命,把那些 障礙光的情慾、自私、貪婪、兇惡一一 清除,使 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裏面成長,若我們的心 充滿基督的善良,流露出來的就是善行,就如明光照耀,使人看見,人就會讚美我們在天上的父。

如今世道兇險,惡人橫行當道,我們怕主的光在我們身上照耀,就會被拒絕、被排擠、被孤立、被逼害。當人人兇惡時,我們不敢良善,當人人去欺凌,我們不敢出聲,當人人去誅殺,我們不敢阻止。憐憫被看作包庇、接納因罪受傷者被認為是息事寧人、掩蓋罪惡,眾人湧去行公義的大路,好憐憫的路很窄,找到的人也不多。我們的光不敢照在人前,因為黑暗不接受光。

保羅說:「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 你們可以測驗出什麼是神的旨意,就是體驗出什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

保羅更提出警告:「 不要以惡報惡,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香港的戾氣

香港的


每次回港,都發現香港在改變,人情味越來越淡,戾氣越來越重。那一天參觀火車博物館,在踏上火車的樓梯,看見一個兩歲大的小孩在下樓梯,梯級很斜,小孩顫顫騰的下來,很自然的就伸手扶持他,怎料他憤怒的喝停我,跟著歇斯底里地狂叫,我嚇了一大驚,立刻縮手,這突然而來的強烈反應,使我不知所措,站在他後面的爸爸,沒作出任何的安撫,沒有甚麼反應。其實他如果對小孩作出小小的解釋,叫小孩莫要懼怕,只不過是好心人想幫忙扶你一把而已,不用那麼大的反應,小孩的狂燥就可以制止,也不會培養了暴燥的個性。

昨日在商場裡,聽到雷似的詛駡聲,響徹商場,原來是發自一個體型強大的老伯,他和店員發生爭執,用盡粗言穢語去呼喝店員,整個商場充滿了殺氣,人人恐懼,如臨大敵般爭相逃避。也見過一個店員被狠狠的痛罵,因為她發現了一個男人把貨物的包裝紙拆開紙盜竊 裏面的物品,反被這人粗口責駡,真的是誰大聲,誰正確,誰夠兇惡,誰得勢?

在街上,可以見到行人面上的陰沉、冷漠甚至充滿敵意。香港以前那種友善、關愛不知跑到那裡去了。

也許香港人積壓了太多的不滿與憤怒,可憐的香港人面對太多挫敗, 現實太逼人, 所以社會上充滿很多怨氣,社會上很多對立,懷疑和不信任,要用暴力的行動和言語去發洩、去維護自己。

香港不知幾時興起了駡人文化,網上駡人之聲不絕,街上也充斥了痛罵別人的言語。

被投訴欺凌老師的校長、性騷擾的牧者,成了過街老鼠,他們沒有機會伸辯,就被被口誅筆伐。他們選擇沉默不語,是逃避責任?是無法面對?是愈解釋愈複雜?是愈描愈黑?有人說這些犯錯的人出來道歉,就可止息香港人的憤怒?我不知道香港人的憤怒會否止息。因為被投訴者選擇不言,更引起了公憤。

在電台上、在網上、在報章上,紛紛聲討,彷彿至死也不罷休。社會上出了一群伸張正義的基督徒,駡得尤其兇狠,被投訴者故然天地不容,處理的教會也被駡至狗血淋頭,人人喊打的落水狗再勢順打下去不難,但對犯錯者那種不饒人的兇狠是否值得我們去反思一下?

翻查聖經,可以看見耶穌基督的憐憫。當人人唾棄的撒該來到耶穌面前,耶穌並沒有數落他,也沒有教訓他一下才去他的家,反而主動的探望他,這種無條件的接納,大大感動撒該,使他願意為他過去所做的作出補償。

這些打著正義旗號的基督徒,可否在別人落難的日子收斂一下那把公義之聲呢?在人人都執行公義的時候,自己可否好一點憐憫呢?就算犯錯者真的犯錯了,可否留一點餘地呢?我跪在主前,為被投訴者所面對的無限悔疚,被人指責,難以翻新的絕境禱告,也為香港的冷酷禱告,香港何時能恢復一點溫情呢?
 


Sunday 3 March 2019


人生的優先次序(一)如何度過一天24小時?             楊朱麗娟


時間應當怎樣花


「你是怎樣安排生活的呢?」剛退休的小師妹老遠從香港來加探親,見面後就急著問這問題。她從工作退下來之後, 就失去了以往的生活秩序,由被安排的生活到安排自己的生活,真有點不知所措;她不習慣百無聊賴的生活,內心產生了 一份焦慮。如何度過一天24小時好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單困擾退休人士,在職打工族、學生、家庭主婦......每個人也當問自己,如何度過一天24小時的生活,甚或如何度過一生?

英國著名作家阿諾德‧貝內特(Arnold Bennett)說:「沒有人能偷走你的時間,時間是偷不走的。沒有人得著的時間會比你多,但也絕不會比你少。」既然時間是這麼公平地分配,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為甚麼有人可以做很多事情,有人卻一事無成呢?為甚麼有些人生活過得那麼充實豐富,有些人卻是空白貧乏呢?問題在於,我們的時間是怎樣花的!

該做的事沒做好

美國管理學家史提芬科維(Stephen R. Covey)提出了一種時間管理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劃分,基本上亦可將之分成四個象限:a. 重要又緊急;b. 重要但不緊急;c. 緊急但不重要;d. 不重要又不緊急。

他指出,我們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而把過分的時間花在「緊急但不重要」及「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上。

甚麼是緊急但不重要的呢?我想追電視劇、看演唱會、回覆無謂的Whatsapp等事吧!甚麼是不緊急又不重要的呢?無意識地在網上瀏覽、搜羅八卦娛樂資料、無時無刻在看手機......花掉我們很多時間,卻又是沒有意義的事。

今日很多人患上「手機沉溺症」,在街上走路時,老是低著頭看手機的人多的是。有一次我在路旁等車,忽然被一名高頭大馬的女子撞倒,原來她邊走邊看手機,所以根本看不到前頭有人;倘若她撞到的不是我,而是開動中的車輛,她極有可能已一命嗚呼了。在食肆裡,你會見到一家人同枱吃飯 ,卻各自用手機跟朋友交談,用手機拍下桌上的美食,然後把照片傳給那些不在場的朋友,告訴他們自己在吃甚麼,眼前的親人卻被忽略了。

過分把時間花在不重要的事上,該建立的關係也沒建立,該做的事沒做好、該留意的事沒放心上,一天24小時白白度過,一生也就渾渾噩噩地過去了。

關係建立最優先

甚麼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呢?生命的優先次序該如何建立呢?我想是關係的建立。和家人、朋友建立關係十分重要;和自己、特別是和造物主的關係,更是不可忽略。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就和財富而是關係。華理克牧師(Rev. Rick Warren)說,他曾陪伴許多人度過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刻,當他們面臨死亡邊緣時,他從來沒聽過一個人說:「拿我的證書來,我想多看它一眼。亅或「拿我得過的獎杯、金牌、金手錶來給我。」當生命即將終結時,人們要的不是被東西包圍,而是被人包圍-我們所愛的人、與我們有關係的人包圍。
一天24小時如何度過?去建立關係吧!跟家人、朋友、自己的關係都要建立,和造物主的關係更是不可缺少啊!


Monday 18 February 2019


   努力面前:莫忘感激家人                                                      楊朱麗娟  17-02-2019

 習以為常不存感恩

一個女孩被父母罵了幾句之後,便離家出走;天晚了,晚飯時間已過,她感到十分饑餓。鄰居老伯伯見她在街上遊蕩,就帶了她回家,煮了一碗麵給她吃,她十分感激老伯伯。老伯伯說:「 我只做了碗麵給你吃,你就千多謝萬多謝,你媽媽每天給你預備三餐, 豈不更要多謝她嗎?」對百般照顧我們的家人,早已習以為常,沒有感恩的心,也不會表達謝意;相反,外人給了我們一點好處就萬分感激,真是愧對無條件愛護支持我們的父母啊。

      一名年輕人剛出來創業,一位世伯給了他一些幫忙,他由衷的感謝,特意買了一籃水果、紅酒、名貴禮物親自送上,世伯對這年輕人的做法甚表欣賞,即時在他父親面前稱讚表揚,甚至拿出禮物籃子來證明他如何盛意拳拳。父親一面感到欣慰,原來孩子懂得感恩;另一面又非常感慨,且有點失落和傷心,因為兒子從未如斯向他表達過謝意,連一聲感謝的話也沒有。家人給我們無條件的愛,但卻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以為父母養育照顧子女、遺產全數歸他們是天經地義的事,大逆不道的子女更會逼父母提早分身家。

浪子回家慈父滿足

《聖經》記載了一個浪子的故事。小兒子長大了,希望到外面闖闖,創一番事業。他來到父親面前,要求把他應得的家業給他。其實,他有應得的家業嗎? 他有為這個家付出過甚麼嗎? 他想當然的以為,父親應該給他就是了。愛他的父親並沒有和他計較,大方慷慨地把家業分了給他。離家後,兒子任意放蕩,把家業敗光了,走投無路,只好又回到父親那邊;他自覺沒面見父親,不敢期望得回兒子的名份,但求兩餐溫飽,做雇工也無妨。

這位慈父日夜期盼的兒子終於回來了!《聖經路加福音》1520描述:「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愧疚萬分、悔不當初、抱歉地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兒子還未說完,父親已命人把上好的衣服給他穿上,把戒指給他戴上,恢服兒子的名份,並吩咐人預備盛宴,大事慶祝他歸來。這是《聖經》很出名的「浪子」故事,但我卻認為這更是「浪父」的故事---- 浪父是指他已經超過慈父的範圍了,有人以為他不單不去教訓兒子,卻大事花費又恢復他兒子的名份,豈非浪費?但父親認為浪子回頭金不換,花掉的只是身外物,浪子悔改歸來才最珍貴。

         我不知道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父親,但《聖經》用這位父親來說出,創造我們的天父,也是一位天天等著在外流浪的孩子回家的「浪父」!


 踏上靈程之旅 (5) 從事大眾傳播 文字服侍 寫作是我少年時的夢,它甚具創意,需要細心觀察人生百態,常常檢 視內在生命,也要和心靈對話,是一條常要獨處,又要忍受孤獨的路 。 其實每個人在生命某時某刻中會嘆喟,會感慨,有著詩人的情懷,可 是,卻不能把洋溢胸中的詩句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