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4 April 2022

 

        一個人生活的開始                                                        楊朱麗娟

 妻子去世      老父接受兒子好意

作家周大新在他的一篇小說《天黑得很慢》裡,說晚年面對第一個光景是孤獨。人年紀越大身邊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必然的事實;以前中國人一早就為自己的晚年安排——養育下一代到時照顧衰老的自己,所謂「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在農村社會欠缺養老制度下,這的確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時代不同了!今天即便是兒孫滿堂,也不能常常環繞膝下,因工作的問題,子女可能散居在不同的城市,只有在放假或大節日時才前來探望。平日在家中都是夫婦倆相依為命,過著互相支持的日子,可是一旦另一方去世,留下的老人就要被逼獨自生活了。

       朋友的父母是恩愛夫妻,每年都會來溫哥華探望兒子,與兒孫共聚,去年母親因病去世。對老父來說,失去陪伴一生的妻子,有說不盡的傷痛;以前妻子承擔家庭百份之八十的責任,現在她不在,他就要承擔百份百的家事。年過八十的他,差點連自己都照顧不來,又怎能獨力處理家中大小事務?孝順的兒子提議父親,搬來溫哥華和他同住,寂寞的父親飽嘗喪妻之痛,想著大家能生活在一起,又可陪伴兩個上中學的孫兒,便欣然接受了兒子的好意。

返港獨居        在熟悉環境生活

跟兒女同住,意味著要作別故土,搬離滿載情感的老家,移居去老遠的其他城市。周邊的環境驟然改變,對老年人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挑戰。溫哥華是華人聚居的地方,無論吃的用的都非常方便,朋友夫婦對父親也十分孝順,週末總帶他逛華人超市和飲茶;可是來到溫哥華,失去了以前的生活,不能隨意往外走,整天呆在家中,等候兒媳、孫子放工放學回來,自覺好像失去了一雙腳,出入要靠兒子開車接載。況且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香港,也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加上兩代的生活習慣不同,中西文化各異,身為父親的只是新家庭的客人,沒有話事權;老父左思右想,還是返回香港好,雖然是獨居,但住在熟悉的環境,可以掌管自己的生活。

 面對孤獨       讓它成為自己資源

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在她的書《一個人的老後》指出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她一針見血地道出人生的終極結局。很多人害怕晚年孤獨寂寞,選擇與兒孫共住,其實兒孫也有自己的生活,怎能一天到晚陪伴身邊?同一屋簷下,各人都是獨自生活。

人生到最後都要回歸自我,無論與子女一起也好,獨居也好,都要積極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好好地照顧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孤寂是無可避免的,與其讓孤獨蠶食自己的生命,不如好好地面對孤獨,讓孤獨成為自己的資源,在寂靜中最好去認識自己,反思人生,尋覓生命的意義;可作廣泛的閱讀,也可以觀賞大自然,更可從事研究創作,不少作家和畫家都是在寂靜中,完成他們舉世聞名的作品的。

 

 

 踏上靈程之旅 (5) 從事大眾傳播 文字服侍 寫作是我少年時的夢,它甚具創意,需要細心觀察人生百態,常常檢 視內在生命,也要和心靈對話,是一條常要獨處,又要忍受孤獨的路 。 其實每個人在生命某時某刻中會嘆喟,會感慨,有著詩人的情懷,可 是,卻不能把洋溢胸中的詩句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