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 November 2021

 夫妻關係一起變 楊朱麗娟

大水牛遇上蝴蝶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實在不容易,夫妻二人都會經歷不少風風雨雨,共同渡過不少婚姻危機,需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才能保有親密的關係。過去大家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養家育兒上,共同建立家庭外,還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現在孩子長大了,離開家庭了,丈夫不用在外拼搏,有人說是「大水牛」回家了,可惜守在家庭的「蝴蝶」,卻飛出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幸好大部分的蝴蝶,都會因大水牛回了家而選擇待在家中,一起面對空巢的日子。

白頭到老,是每一對夫妻共同的期盼。多年來,大家因為肩負著不同的家庭責任而「分開了」;到了熟齡期便再沒有工作或子女在中間阻隔,要「復合了」,要朝夕共對了。殊不知,經過時間的洗禮,夫妻二人已經變了「熟悉」的陌生人,如何重新適應?

熟齡階段的衰退

進入熟齡階段的男女,身體漸漸衰退,耳朵開始不靈光,視力模糊,動作緩慢,記憶力衰退,說話常常重覆再說,變得囉嗦起來。我的同學說,丈夫的囉嗦很難忍受,但她反思,丈夫也照顧了自己一輩子,於是她就對自己說:「好,我忍你」。忍耐,是這個人生階段重要的一課。
熟齡夫妻不單要重新學習如何相處,也要接受大家都老化的事實--要一起變老。

人老了,容易善忘,做事掛一漏萬,常常做錯事。有鑑於此,我們夫妻倆有這樣的協定:對方若有甚麼閃失錯誤,切勿責備,切勿抱怨。

有一次考驗來了,發現包容和接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忘帶香港的錢包

居住在溫哥華的日子,我們經常回港。有一次在回港之前,要去多倫多參加朋友女兒的婚禮,然後由多倫多取道返港。我收拾好兩地所需的衣物,出發去到機場,而丈夫則要到提款機提取一點加幣;就在他提款時,我才醒起忘記攜帶香港的錢包,裡面放有港幣、身份證和八達通等,沒有它就不能入境!於是夫婦倆便匆匆忙忙乘坐計程車折返家中;幸好住處就在機場附近,幸好我們又提前到機場,所以有足夠的時間走沒有預計的這一程,但卻已經驚惶不已。平日都是由溫哥華直接返港,我一定會攜帶香港的錢包,今次先去多倫多,行程改了,次序亂了,岔子就出現了。丈夫面色有點難看,但他並沒有責備。

接納包容和體諒

到了多倫多,在酒店放下行李,發現提款卡遺留在溫哥華機場的櫃員機裡,因為他於提款時,知道我遺忘了香港的錢包,非常心急地召喚計程車回家,忘記結束當時進行中的程序,更忘記取回提款卡,為此他十分著急;但當天是星期日,銀行關門,要等到次日才可去銀行報失,期間大有可能被人盜用提款了。晚上非常擔心,丈夫不期然的咒駡自己,我毫無怨言,一味安慰,因我們承諾過,做錯事的一方,是不會遭責備的!

要接納年紀大了,記性差了,很多事會出錯的。這時一直看顧我們的天父,提醒我們錢財是身外物,隨時失去,祂才是我們人生的保障。感謝天父,祂看守著這個提款卡,我們的存款並沒有被人盜取。

少年夫妻晚年伴,夫婦倆經歷了不少風浪,走到這個相依為命的日子,重要的是要接納雙方都到了熟齡,包容和體諒,夫妻關係一起變老。
May be a cartoon of text
Queenie Yeung, Helen Kay and 4 others

Saturday 2 October 2021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學問                        楊朱麗娟               

婚姻關係     經不起考驗

很多人在結婚的喜貼上都印上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表達信誓旦旦,矢志不渝的愛情。其實,這句話來自《詩經》的《邶風擊鼓》篇,談的是在征戰沙場上,兩個年輕戰士的兄弟手足之情,在殘酷戰事廝殺中,生死未卜的情況下,期盼能僥倖逃離死門關,彼此攜手終老的悲壯情懷。後世用在男女之情,二人結合,希望能同偕到老,白髮齊眉。

曾在一個婚宴上,一對新人拍了一段感人的短片,他倆裝扮成老人在沙灘上漫步,二人回望鏡頭,露出幸福的笑容,令全場嘉賓感動不已;可惜他們的婚姻只維持了一年,因各種問題而離婚。另一對新人辦了個世紀婚禮,雙方在說「我願意」的時候,因彼此能結成夫婦,都感動得流淚哭泣;只是,他們也是離婚收場,男的再婚,女的帶著一對子女過著單親生活。社會上有很多不幸的婚姻,常常因了解而分開,總是以性格不合為理由提出分手,常見丈夫背棄妻子,另覓新歡,最令我驚訝的是,一位年屆五十多歲的太太,竟然拋棄丈夫、兒女及孫兒去改嫁,與家人斷絕關係。

     退休之後    夫婦的張力

夫婦倆好不容易持守婚約,守望家庭,等到子女長大了,便進入空巢階級。丈夫退休了,太太則患上「老公退休候群症」——以前丈夫上班,妻子在家是挺自由的,一向習慣安排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和圈子;現在丈夫整天窩在家裡,無甚麼生活精神寄托,也不習慣做家務,於是對妻子的一舉一動指指點點。丈夫很多時被稱做「淋濕的落葉」,就是無論妻子去哪裡都要跟著,好像被雨淋濕了的落葉,怎樣甩也甩不掉。「老公最好身體健康,但最好別在家」成為很多妻子的希望。退休後的夫婦關係緊張了,爭吵也多了,經不起這些考驗的,變成怨偶,也有人因此選擇離婚。

重新開始     相當的智慧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認為,當丈夫的應盡量避免變成「落葉」,盡量投入以前工作時無暇參與的興趣愛好,認識新朋友,使自己變成長滿枝頭的嫩葉。夫婦在「共處」與「距離」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這樣可以避免磨擦,彼此對抗。夫婦在晚年時需要各自安排自己的生活。

另方面,熟齡夫婦的相處,最好是不要把「目前」視為「過去」的延續,不要認為夫妻生活多年,對對方的一切都很瞭解;其實大家都在改變,對朝夕共處的人其實認識不多,如果帶著「可能我並不真正瞭解他/她」的態度和對方相處,會驚訝的發現,「原來她/他會有這些想法,原來她/他會有這樣的感覺。」幾十年的夫婦生活,大家變成老夫老妻的時候,對自己的配偶已失去關心,那種初相識時發現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所帶來的喜悅已逐漸失去。岸見一郎說:「如果能夠像第一次見面那樣,用新鮮的眼光和心思看待對方的言行,找回當日的驚訝,以及驚訝帶來的喜悅,就能避免熟年危機。」

想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除了如死之堅的愛情,還需要相當的智慧,是一份的學習,也是一門藝術。

 


 

 

 

 

 

Wednesday 1 September 2021

 




晚年補救人生的缺環                             

不可逆轉的人生缺憾

《晚年要及早準備》的文章刊出後,有朋友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生命是延續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少的缺環,如何在進入晚年時作更好的補救?」

人一生中總有些缺陷,有些是自己控制不到的—許多人的童年並不幸福,早年喪父或喪母,父母離異,或遭虐待;有些是自己造成的,在長大的過程中,錯失了讓自己成長的機會,錯過了應做而沒做的事,做了些不該做的事,錯過了身邊愛自己的人,傷害了家人或朋友,又或在過去幾十年的歲月中,沒法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人生無不充滿遺憾。有人悔不當初,抱憾終身,在悔疚中過活;更有人埋怨老天爺不公平,怨恨上天給自己的東西比別人少,又怨恨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不斷在自己不幸的遭遇困境中鑽牛角尖,因而使晚年充滿憤怒和悔恨!

接納無法控制的缺環

時光沒法倒流,人生的缺憾是沒法彌補的,失去了的東西是無法補償的;有些困難是不能解決的;有些人你是沒法幫忙的;要離別的人是不能挽留的;錯過了的機會是沒有回頭的;破裂的關係是難以縫補的;誤會偏見是很難糾正的;有些疾病是找不出病源的;有些創傷是不容易復原的;破碎的心是沒法修補的⋯⋯對於無法控制的缺環,只好接納。

我三歲時父親因鼻咽癌去世,父親就好像一棵大樹,為我的人生遮風擋雨,他的早逝令我失去蔭庇,但我的人生沒有因此而感缺憾;慈愛的天父給我遇上一位美國老師,視我如女兒般關心我,從他身上我找到了父愛。人生不一定要事事完美,我們也不需要樣樣俱備,才能擁有美滿的人生,在充滿缺失的世界裡,擁有一個知足的心,一顆感恩的心,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從容地過日子,知道獲得的一切,不是必然的。

步入晚年與過去和好

德國當代著名靈性導師古倫神父提出,步入晚年的人要與過去和好。過去是無法改變的,但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一個憤世嫉俗的人要接受自己的憤恨和痛苦,或令自己從絕望喪志中找到希望是困難的;然而,如果老年人無法和自己過去的生命經歷和好,就難以活出幸福的晚年。

傷害已造成,痛苦是必然有的感受,不必拒絕面對,允許自己對那些待我們不公平,或作出傷害的人感到憤怒,然後保護自己不讓這些傷害繼續蠶食今天的生活。古倫神父說:「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這曾經讓我很痛苦,但我不讓過去的陰影主宰我的生命。」就讓不愉快的過去就此結束吧。

 

當人回望過去,總有一些內疚感,覺得過去做得不好,尤其是對自己的子女,覺得自己錯怪了他們,又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可能管教過嚴或太過放縱,言詞間態度和行為上傷害了他們;對自己的父母亦未盡上孝敬的責任,並辜負了陪伴一輩子枕邊人的愛。對過去充滿了歉疚,常常譴責自己,審判自己,那麼盡可能向那些被傷害的人道歉吧。當然也要尋求創天造地的主的饒恕。

古倫神父主張要饒恕自己:「因為上帝已經赦免了我們,我們應該停止在失敗上鑽牛角尖,我們的一生包括過去帶到上帝憐憫的慈愛中,並且相信上帝會接納這一切。」

 楊朱麗娟

 


Saturday 7 August 2021

 


晚年要及早準備

來不及準備便跌入晚年

一次在溫哥華教會的中年團契分享「晚年的靈程之旅」。有位團友問我:「師母,你還年輕,為何這樣早講晚年的生活呢?」在一般人心中,「晚年如何渡過」這類題目,是應該在教會長者團契講,或是在社區常青學院教的。

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有關晚年的圖畫都是負面的,不是孤單寂寞地坐在公園的長凳上,就是疾病纏身地躺在床上,這麼悽涼的晚景令人不安,應盡量少提。誰知晚年是不知不覺間來到的,正如日本作家曾野綾子說:「從狂放不羈的年少時代,過渡到載浮載沉的哀樂中年,人對生命或自己的認識其實是有限的、片面的,因為那是無法預期,絕大多數人因為來不及準備,於是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冷不防地跌入了晚年」。

沒展現理應具備的賢明

現代社會所談的多是如何維持年輕,保持生氣,延遲衰老,延長生命,卻沒有想過準備如何渡過晚年。其實,人生每一個階段都要準備,才能好好地渡過,正如準備讀書,就要入讀學前教育,入大學要先讀預科,結婚要做婚前輔導。晚年是一個重要的人生階級,更要好好作準備。

很多人有一個錯覺,認為年長的累積了不少人生經驗,一定已入化境,也會知道生命中甚麼是重要的,故能夠從虛幻的物質走出來,不愛錢,不貪心,道德修為也有一定程度,長者都是仁慈的。這想法不盡正確,我們常看到在老人院內,長者發生吵架,甚至打鬥的新聞,在現實生活中,也聽聞過長者行為不檢點,貪愛錢財,偷錢,說人是非,怨恨別人等事,所以不是人老了會變壞,而是壞人變老了。一個帶著壞品性進入晚年的人,就會過著怨天尤人的生活。曾野綾子說:「說實話,上了年紀的人們,在現代社會幾乎不被尊重;其實,那是因為很多老年人,並沒有在社會上展現理應具備的賢明。」

每個人生階段都得充實

要有一個心滿意足,無悔無疚的晚年,就要在過去每個人生階段中都活得充實,完成每個階段的成長任務,那麼到了晚年,才能擁有豁達的心境,欣然接納自己不再是別人的聚焦點,淡出人生的舞台,甚至接納自己不被諮詢,不再當顧問。在青年和中年時代有一個無愧於心的生活,扎實地發揮自己的所長,貢獻社會,不虛度光陰,到了晚年便會覺得此生不枉過,也無負上天給自己的歲月,悠然自得,安享在世餘下的日子。沒有好好過活的人,年紀大了才發現自己活得一無可取,毫無可供回憶的美好經驗,那就後悔莫及了。因此,美好的晚年是要早早準備的。


野綾子在37歲時,覺得人生已經過了一半,是時候思想下半生如何以健康的心態去渡過,於是著手寫了一本《戒老錄》,提醒自己不要做令人討厭的老人,盡可能培養一種獨立自主的能力,不要凡事找人幫忙,不麻煩別人而開朗度日,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管理,自己負責;因此從中年開始訓練自己,多勞動,凡事親力親為。

在孩子長大了,可以自行上學放學的時候,我就不再雇用外傭。下班回來,煮飯、洗碗、做清潔,也要孩子分擔家務,培養他的責任感。有同事問我,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務,怎能應付?我回應說:「做家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太過假手於人,一旦請不到傭工,就會叫苦連天,覺得無法生活。」生活上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非必要不麻煩別人,提早訓練獨立的能力,到晚年時我不用事事求他人協助,不用倚賴別人,自然活得輕鬆灑脫。

 楊朱麗娟

Thursday 1 July 2021

 

晚年的靈程之旅



逝水韶華 歲月多無情

近來在網上流傳了英女王由年輕至年老的照片,剛登上大英帝國寶座的伊利沙白二世,可說是風華絕代,甚至有人認為她比受萬人愛戴的戴安娜王妃更美,從年輕清麗脫俗的容貌,穿甚麼都好看的窈窕身材到垂垂老矣的面容,發胖了、彎著背,不再體態優美的照片……於瞬間展現,現在的英女皇已是年屆九十多高齡的老人,歲月多無情,令人感到無限唏噓。

網上的娛樂新聞也喜歡把那些俊男美女年輕時的花容月貌,跟現在衰老的照片作比較,看看誰保養得最好;大部分都是經不起歲月的考驗,人所稱頌的男神女神,已不復昔日的神采與仙氣。

最近認識了一位曾是香港出名大學的醫學教授,行醫多年,甚具名氣。他進入八十之年,身體急劇衰退,說起話來,話到唇邊卻又忘記要說甚麼,顯得十分氣餒,常常自嘲為「老殘廢」。

無論容顏多美、學歷多高、地位多重,到了晚年都只不過是老人一個,是美是醜,是聰明是愚蠢,到了晚年都再也沒分別。

人會變老 老年的意義

變老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古倫神父說:「『變老』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每個人都會逐漸變老,要及早思考老年的問題,了解老年的意義;他說,唯有面對變老的過程,才有可能擁有成功的生命。

古倫神父繼續談到,如果老人不了解老年的意義,不肯接納自己年老的事實,就會「嫉妒年輕人的年輕,嫉妒他們的未來、他們的規劃和期待,於是想辦法掃年輕人的興,摒棄所有新的事物,美化所有舊的事物。」這種不肯接納自己年老的態度,只會令人戀棧權位,明明自己已無力履行的任務,仍然不肯放下,這就是錯過了年老的意義。心理學家榮格認為,這些老人只會試圖讓自己永遠年輕,而不是盡力去展現真實的自我,這種取代的作法很悲哀。

如果以一日代表人生,晚年彷彿就是來到黃昏。常言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意指好日子不多了,對晚年抱著負面的態度;其實這樣面對晚年的老人,也就只是終日沉醉於舊日的光輝,沒法活出晚年的精彩。

人生無限 精彩在晚年

晚年有沒有積極的一面?老年的意義在哪裡?其實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正面和負面,只不過步入晚年,我們都愛緬懷過去,彷彿人生最燦爛的日子已經過去,卻忘記了在走過的路途上也有辛酸和眼淚,過分美化昔日,不肯接納現狀,使我們不停地往故紙堆裡搜尋,錯過了今日的美好時光。

理察•羅爾神父認為:「人生上半場寫的是內容,下半場則寫內容的註解。」退休了,不用計算業績,不用擔憂上司每年給我們寫的評估報告,可以從關注外在世界轉向內裡,開始一段靈程之旅;不是去理解自己有甚麼恩賜可以運用,而是發現自己本身就是上帝所給的恩賜。

退休之後,俗務放下了,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多了,我因而更深入地認識自己,走上更精彩的靈程之旅!下半場仍未完結,我卻發現這階段比上半場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接納現狀,發掘晚年的意義,使生命繼續豐盛,是我這幾年退休後的一點體驗!

楊朱麗娟

Thursday 3 June 2021


給父母戴高帽

我們這些在嬰兒潮出生的,父母已經到了被照顧的年紀,年事已高的父母極需要我們的關心和照顧。我四月的文章記載給媽媽的一番話,朋友閱讀後,回應說:

「我給住在溫哥華的媽媽每星期打一次電話,來來回回她說的總是一些陳年舊事,但仍然耐心的去聽,因為知道如果有一天媽媽不在了,我會好懷念這個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在這段和媽媽閒談的日子裡面,我察覺到當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和認同;但當我們踏入中年甚或晚年的時候,反而想得到孩子的讚賞。所以如果我們的父母還在,千萬不要忽略那些給父母『戴高帽』(誇獎)的機會啊!他們會很開心的。」

 父母勞苦一生, 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應該趁著他們仍健在的時候,向他們說出感謝的話;不然到他們走了,多少感激的話都全無意義了。

 抓住機會感謝

2017年,在母親離去之前,及時說了感謝的話,之後她帶著滿足,開心地返回天家。

「今晚去探媽媽,看見她很辛苦地躺在床上,呼吸困難,面容枯乾,兩頰下陷,已經油盡燈枯,我抓著機會,對她說一些感謝的話,此刻不說,可能沒機會了。

 『媽媽,您很了不起,爸爸一早去世,您獨力養大我們幾兄弟姊妹,又疼愛孫兒,您的子女、您的孫兒都很愛你!

 媽媽我很感謝您,您記得嗎?我唸中學的時候,常常半夜起來讀書至清晨,每一晚都看見您為我準備的三文治,您怕我肚子餓,為我準備了豐富的食物,讓我一邊讀書一邊吃。媽媽您是何等愛我!

 高考放榜後,得知獲得香港大學錄取成為大學生,非常高興,立刻打電話給您報喜:媽媽我可以入大學了!當時您立刻告訴我,您已經供了一份會,儲蓄了一筆錢給我入學用的,原來您早已為女兒籌備費用,繳付昂貴的大學學費,那一刻我真的十分感動!

 入住大學宿舍,周末回家,您常常為我準備豬肝(豬潤)和薑,放在盒子内讓我帶回宿舍,煮豬潤水補身,你還怕我身體太瘦弱,應付不了繁忙的功課呢!

 

媽媽,我是十分感激,十分愛您!』」

 仍不想媽離開

媽媽一邊聽,一邊點頭,這些往事她記得,流露了欣慰的面容!我撫摸著媽媽稀疏的銀髪,用我的手暖著她冰冷的手,然後將《詩篇》23篇一句一句慢慢地唸給她聽,在耳邊唱她心愛的詩歌《天父必看顧你》:「任遭何事不要驚怕,天父必看顧你,必將你藏祂恩翅下,天父必看顧你。天父必看顧你,時時看顧,處處看顧,祂必要看顧你,天父必看顧你。」隨着我讀的《聖經》,所唱的詩歌,她的面容放寬起來,流露出欣慰!

希望我對她感謝的一番話、暖和她冰冷的手,以神的話語,以聖詩安慰陪伴,以一碗稀粥,一點涼水滋潤她枯乾的身體。

 媽媽太累了,從我的禱告中,輕微的歌聲中睡著了,我悄悄的離開,盼望明天再見。我仍然自私,仍然不想她離開。」

 楊朱麗娟

 


Saturday 1 May 2021

 

      學習被照顧


 
                                                        

廢老    讓愛他的人心痛

    在四月的文章中談到人晚年的價值,在這個童稚主義的社會中,上了年紀的人好容易覺得自己沒用、沒價值。母親在年邁的時候,就常常把這樣的話——「我醜陋,我沒用」掛在口邊,在上述文章中,我記載了與母親的一段對話。一位90多歲的長輩閱讀文章後,給我這樣的回應:

「多謝你給我看你對老年人的鼓勵。 我用了你與母親對話的方式問自己,答案是我亦會感到自己沒有用;不過,我覺得萬能的上帝不會浪費祂的造物,看看自然界的冬天,落葉腐化後便成為樹的養料,人類的排泄物也可以成為植物最佳的養份。可是,當人真的老到吃飯也要人餵;上落行動也要人攙扶,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子女也認不出來;心想表達的東西也說不清楚…..若再加上全身骨痛,那真的就是『廢老』,愛他的人見著也心痛,看到也難過。」

長輩    崎嶇難行的路上

年屆90高齡的姊妹是我所敬佩的長輩,一年前她與丈夫住在幾千呎的豪宅,行動自如,去探望她的時候,仍可以為我們沖一壺好茶, 煮一頓美食,唱一首動聽的歌。在我所交往的朋友中,很少人像她那樣關心天國事工,一坐下就要我們分享神學教育進展情況,特別關心中國傳道人的培訓,也十分慷慨地資助神學院購置校舍。去年丈夫返回天家,她一下子失去多年的老伴,隨即自己健康也出現問題,短短幾個月,失去了照顧自己的能力,要離開那幢美麗的房子,住進護理院,需要以輪椅代步,被人照顧。

然而,她並沒有停留在自己的苦難中,她給我電郵說:「入住這裡足足半年多了,我也由兩隻腳變成四隻腳,走動範圍只能在200尺之間, 一年前擁有的都成為泡影;欲哭無淚是正常的,但是靠著主的恩典,我還是不停的謝恩,因為我領悟到主為我死的愛,是如此長闊高深,祂容許臨到我的雖然很痛,但必定有祂的理由;所以見到他人受苦時,我樂意伸出援手。現在我正在走向崎嶇難行的路上,不停的努力學習依靠主,仰望祂的應許,一步一步搖搖擺擺的前進。」  

 

人類    成為彼此的負擔

  經歷失去,生活發生巨變,她仍以凡事謝恩的心去坦然接受,可是面對她所說的「廢老」階段,仍然忐忑不安;「被照顧」的生活叫人顏面掃地,是我們極不想要的。如何面對?

著名神學家斯托得在晚年時,也有這種被照顧的體驗。他說:「我們出生時,要完全依賴他人的愛和保護 ,在世上生命過程中,別人也需要依賴我們的照顧,大多數人也會完全在別人照顧之下離開世界。這樣實際的結局並不是邪惡的,而是神賞賜人類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神創造生命,為要我們學習彼此倚賴。」

    很多人覺得,如果成為別人的負累,寧願死掉。斯托得認為,這是錯誤的想法,神創造人類,就是要我們成為彼此的負擔,一如《聖經加拉太書》所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降世為人的基督也經歷被照顧的階段,祂教導我們「倚賴」不會也不能剝奪人的尊嚴。

 

 

Thursday 1 April 2021

 

晚年的文化和價值                                                                      楊朱麗娟

遺棄負累廢老

盧雲(Henri Nouwen)神父講過一個峇里島的傳說,在偏僻的村落裡,有一個民族會把他們的老人當成祭品吃掉。村莊裡終於再沒有老人了,但有一天,村民想要蓋一間大會堂,看著他們砍下來當建材用的樹幹時,卻無人知道哪一頭是上面,哪一頭是下面,一旦弄錯了將會導致連鎖性的災難反應。結果,有年輕人說,只要村民答應他不再吃老人,他就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村民答應了,於是他就把藏匿很久的爺爺帶過來;而這位經驗老人便告訴村民,如何分辨樹幹的上端和下端,會堂就建成了。

這個傳說放在今天的社會中,也是一樣真實。在今天這個「童稚主義」(Infantilismus)的社會裡,只強調年輕的價值,也把人的價值和生產力掛釣,於是人老了就變成社會的負累、是垃圾,被稱之為「廢老」;中國傳統認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文化已經消失了。峇里島的傳說告訴我們,摒棄老年人,社會就會失掉不少人生智慧,遺棄老人極其愚蠢。

自感醜陋無用

母親年輕時又漂亮又能幹,到了晚年覺得自己醜陋,常常拒絕拍照,掛在嘴邊的說話是「我沒有用了!」

那一年,母親的病情告急,我帶著沉重的心情獨自返港,希望見到母親一面,在旅途中我寫下了對母親的心底話。

「母親,請別說:『我耳不靈光,口齒不伶俐,反應不敏捷,累你耐著性子,聽我重重覆覆的說著老話。』和長輩談話,豈在乎説話的速度,誰管你說了些甚麼?能夠聽到你的聲音,就心滿意足了!

母親,請別說:『我老了,沒用了。』生命至此一刻,還談甚麼有用沒用?誰還要你能做點甚麼甚麼的?誰還要你來做這做那?要你煮一頓飯,烹調幾個美味菜式,煲營養豐富的老火湯?不,這一切都不重要,母親的存在不是為服侍子女的,只要母親仍在,做子女的就有蔭庇和呵護,有你在,我就不是孤兒了。

母親,請別說:『我容貌衰老醜陋。』做子女的那會計較母親美不美,母親不是用來炫耀,用來觀賞的,只有閱歷不足的人才会把美容定格於青春,用滑溜的肌膚,明亮的眼睛量度美醜,誰說歲月留痕,飽經歷練而神態自若不美?生命每一個階段自有其美態,自有其吸引人之處。」

對於我來說,母親漂亮與否,不重要;有用與否,也不重要;她的存在,是最重要。

 

無用之為大用

人常以功用衡量自己的價值,特別在晚年,體力衰退,甚或臥病在床,需要人照顧,就會覺得自己沒用了,其實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別的價值;正如我的母親,在她九十的高齡的時候,對作為她女兒的我,仍是那麼的珍貴。

道家的代表之一莊子說了一個「無用之為大用」的故事,指出一棵大樹之所以巨大,是因為它「無用」;正因為它「無用」,所以沒被砍下來作傢具,結果它自然生長,發揮了大樹的作用,讓需要的人在它的樹蔭下休息。晚年的無用在在發揮了大用,單純的待在後輩的身邊,已經很足夠了。

 

Thursday 11 March 2021

 

迂迴曲折的傳播夢                         
                                          
楊朱麗娟

我的人生 除了於初中二定了大方向外,就沒有什麼仔細的計劃了, 事實上 人生的路變幻莫測, 不由得我去計劃。

初中二奉獻一生, 立志要走主的路,做傳道人,做文字工作,通過 大眾傳播傳福音。這個計劃迂迴曲折的去實現。做學生的福音工作不在我計劃之內的,理由是做老師要花很多時間在備課 、教學和改卷,不能把所有時間用在福音的工作上,我認為是一種浪費;在教會牧養的也不在我考慮中,我想直接去傳福音,透過文字和福音廣播,向中國傳福音。這個很粗疏的大計帶領著我的人生方向,原來傳播夢是兜兜轉轉的去完成的。

大學畢業了,由於並沒有任何裝備做大眾傳播,只好做老師,在禮賢會中學教書,為學生開了午膳福音小組,在福音營中帶領學生信主,一邊教學 一邊尋找讀大眾傳媒的資料,好想去滑鐵盧大學讀大眾傳播,但因為家貧,性格又不獨立,又要趕著結婚 ,終於沒有去。 結了婚,唸了個 基督教教育碩士作為神學裝備。 畢業後 仍然在禮中任教,卻念念不忘我的大眾傳播夢。

那時香港中文大學開辦傳播系碩士班, 我好高興 ,以為這是神給我開的路, 於是去投考, 考生有一百人,只有五人獲得面試,我入了五強,最後卻落選了。只好重返教席,繼續中學生的福音工作,可是我仍然 沒有放棄傳播夢。兩年後,離開教席,放下了三份二薪金,加入一個基督教傳媒機構,做廣播、拍福音劇,寧願捱窮,也要實現我的傳播夢,可惜一年後機構發生了很嚴重的問題要離開,這次收拾心情,重投教育界,在學校擔任宗教主任,專心做學生福音工作。誰知只做了一年,便要離去,陪著丈夫去倫敦,他唸神學博士去實踐他的神學教育夢。他神學畢業後去渥太華牧會,我當了師母,以前並沒有想過在教會侍奉的,神卻放我在教會中實踐我的基督教教育訓練,為教會創辦基督教教育委員會,又在社區中推動福音話劇和辦教會的通訊月報「活石」。基督教教育和傳播夢一起實踐。

95年返港, 沒有什麼計劃,也不知道何去何從, 神卻一步一步的帶我去學校宣教,以老師身份去做學生福音工作,經歷了 很多神蹟奇事。 2012年祂又帶領我們去卡加里,楊牧師繼續實踐他的神學教育夢, 我卻有機會實現基教教育夢,在卡加里擔任婦女退修會講員, 主辦不同的講座, 參與南卡城華人播道會的基教培育小組,又到中國內地的教會培訓傳道人。沒預計的在福音傳媒人生路上,以大氣電波和聽眾討論情緒問題,「情緒探射燈」是我第一次的廣播節目,傳播夢、基督教育夢、中國夢,一併實現。

2017年搬來溫哥華,也是沒有甚麼計劃去繼續完成夢想,但這三年來發現只要有夢想,就有出路,想不到溫哥華有更多機會去圓夢。在號角寫專欄,每個月攢寫文章,給我一些動力看書和思考,基督教教育的培訓更落實,為本地教會在此時此刻的境況與及疫情中的挑戰中度身訂做適切的課程,廣播節目更濶,又在遠東廣播推出節目,遠東正是我年少時極想參與的福音機構,想不到竟在人生這個階段得以完成這夢。在文字工作方面更進入新的領域,可以編輯陳兆儀醫生的遺作,為她的生命故事出版了「與肺癌共舞」使她的心願得到完美的總結。

其實我的夢是傳福音,以為大眾傳媒是最好的方法,原來做老師更落實地傳福音,更具體的使學生的生命有改變,在後來的帶領中,神讓我看到培育信徒非常重要,訓練傳道人更是無比的重要。在圓夢的過程中,是神做主動,我只是跟隨,每一個階段都等候祂的指引,做多方的裝備以配合祂的心意。

 

 踏上靈程之旅 (5) 從事大眾傳播 文字服侍 寫作是我少年時的夢,它甚具創意,需要細心觀察人生百態,常常檢 視內在生命,也要和心靈對話,是一條常要獨處,又要忍受孤獨的路 。 其實每個人在生命某時某刻中會嘆喟,會感慨,有著詩人的情懷,可 是,卻不能把洋溢胸中的詩句寫下...